清朝通典 清 高宗敕撰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83675.html
清朝通典 (清)高宗 敕撰
●目錄
緣起
職名
三通館
總裁
纂修兼總校
纂修兼校對官
滿纂修官
提調官
收掌官
武英殿修書處
總理
總裁
提調
校對
監造
總目
凡例
卷一
食貨一
田制一
民田
卷二
食貨二
田制二
官莊
卷三
食貨三
田制三
駐防莊田
官田【祭田 學田 馬廠 牧廠附】
祭田 學田附
馬廠 牧廠附
卷四
食貨四
田制四
屯田 新疆屯田附
新疆屯田附
卷五
食貨五
水利上【河工】
卷六
食貨六
水利下【海塘】
卷七
食貨七
賦稅上【田賦 丁銀 蘆課附】
田賦
丁銀附
蘆課附
卷八
食貨八
賦稅下【關榷 雜稅附】
關榷
雜稅附【茶礦 魚課 稅契 行帖 落地稅】
卷九
食貨九
戶口丁中
卷十
食貨十
錢幣
卷十一
食貨十一
漕運
卷十二
食貨十二
鹽法
卷十三
食貨十三
輕重上【平糶 常平倉 義倉 社倉 鹽義倉】
卷十四
食貨十四
輕重下
卷十五
食貨十五
市糴
卷十六
食貨十六
蠲賑上
賜復
免科
免役
卷十七
食貨十七
蠲賑下
災蠲
賑卹
卷十八
選舉一
選舉制【文科】
卷十九
選舉二
選舉制【武科】
卷二十
選舉三
選舉制【文選】
卷二十一
選舉四
選舉制【武選】
卷二十二
選舉五
考績
卷二十三
職官一
宗人府
師傅保加銜
內閣
翰林院
詹事府
卷二十四
職官二
吏部
戶部
卷二十五
職官三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卷二十六
職官四
理藩院
都察院
卷二十七
職官五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太常寺
卷二十八
職官六
光祿寺
太僕寺
鴻臚寺
國子監
欽天監
太醫院
卷二十九
職官七
內務府
卷三十
職官八
鑾儀衞
卷三十一
職官九
八旗都統
領侍衛內大臣
前鋒統領
護軍統領
步軍統領
火器健銳虎鎗各營
卷三十二
職官十
宗室封爵
世爵世職
卷三十三
職官十一
京尹
總督巡撫
漕運各官
河道各官
卷三十四
職官十二
司道
府州
州縣
卷三十五
職官十三
學政
鹽政
關稅各差
卷三十六
職官十四
盛京將軍等官
各處駐防
卷三十七
職官十五
新疆各官
卷三十八
職官十六
提督
總兵副將
參將遊擊等官
卷三十九
職官十七
藩屬各官
土司各官
僧錄道錄等司
卷四十
職官十八
文武官階
祿秩
秩品
滿漢文職
滿漢武職
土官武職
卷四十一
禮一
吉一
郊天
卷四十二
禮二
吉二
雩祀
朝日 夕月
天神 地祇
風師 雨師等祠
卷四十三
禮三
吉三
北郊
社稷
堂子
卷四十四
禮四
吉四
山川
耤田
先蠶
卷四十五
禮五
吉五
太廟
時享【薦新附】
大祫
卷四十六
禮六
吉六
奉先殿
原廟
卷四十七
禮七
吉七
謁陵
卷四十八
禮八
吉八
傳心殿
釋奠
闕里祀典
直省府州縣學釋奠
卷四十九
禮九
吉九
祀歷代帝王【名臣附】
卷五十
禮十
吉十
告禮
禜祭
祈禱
羣祀
昭忠祠
賢良祠
雙忠祠
旌勇祠
功臣專祠
盛京賢王祠
蘭州忠勇祠
直省所在神祠
親王郡王家廟
貝勒貝子宗室公家廟
品官家廟
庶士寢薦【庶人附】
卷五十一
禮十一
嘉一
元正冬至朝賀
聖節朝賀
皇太后三大節朝賀
皇后三大節朝賀
卷五十二
禮十二
嘉二
御門聽政
常朝
朝位
皇帝登極
上皇太后尊號徽號
尊封太妃太嬪
冊立皇后 冊封妃嬪一
卷五十三
禮十三
嘉三
冊立皇后 冊封妃嬪二
聖祖 世宗聖諭 皇上諭旨
冊封諸王貝勒貝子
冊封公主
婚禮
大婚
皇子婚
皇孫 皇曾孫婚
親王以下婚
郡主以下出嫁
品官庶士庶人婚
卷五十四
禮十四
嘉四
冠服
皇帝冠服
皇子冠服
親王以下冠服
固倫額駙以下冠服
民公以下凡品官冠服
士庶冠服
皇太后 皇后冠服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冠服
皇子福晉冠服
王福晉公主以下凡品官妻冠服
寶印
皇帝御寶
親王寶郡王以下官員印信
卷五十五
禮十五
嘉五
車輿
皇帝五輅
皇太后輦輿
皇后車輿
皇貴妃車輿
貴妃 妃 嬪車輿
皇帝鹵簿
大駕鹵簿
法駕鹵簿
鑾駕鹵簿
騎駕鹵簿
皇太后 皇后儀駕
皇貴妃 貴妃儀仗
妃 嬪采仗
親王以下儀衞
固倫額附以上儀衞
民公以下儀衞
京官儀從
直省文官儀從
直省武職儀從
王福晉公主以下儀衞
頒詺
頒朔
進實錄
進玉牒
經筵
卷五十六
禮十六
嘉六
臨雍
闕里講學
巡幸
卷五十七
禮十七
嘉七
優老
燕禮
卷五十八
禮十八
軍一
大閱
大狩
卷五十九
禮十九
軍二
親征
命將出征
凱旋郊勞
受降
獻俘
受俘
馬政【馬祭附】
日月食救護【直省附】
卷六十
禮二十
賓
外國朝貢
敕封外國
信節
館餼
御製詩篇
王公百官相見禮
卷六十一
禮二十一
凶一
列聖大喪
卷六十二
禮二十二
凶二
列后大喪
皇后喪
太妃喪
皇貴妃喪
貴妃喪
妃喪
追封
皇太子喪
皇子喪
親王以下喪
品官喪【庶士庶人附】
服制
卷六十三
樂一
樂制
卷六十四
樂二
祭祀樂
朝會宴饗樂
歌
雜歌曲
舞
雜舞曲
導迎樂
鐃歌鼓吹樂
散樂
雜樂
四方樂
卷六十五
樂三
十二律
五聲八音名義
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
五聲十二律相生法
製造
卷六十六
樂四
權量
八音
金一
石二
土三
革四
絲五
木六
匏七
竹八
樂縣
卷六十七
樂五
用四倍聲議
五聲必兼二變議
管絃分均議
還宮無啞鐘議
三大祀及常朝用律不同議
回奏樂律劄子
回奏丹陛樂導引樂用鼓起音劄子
卷六十八
兵一
八旗兵制上
領侍衞府
八旗驍騎營
八旗前鋒營
八旗護軍營
御營嚮導
圓明園八旗護軍營
卷六十九
兵二
八旗兵制下
八旗步軍營
內府三旗
圓明園內府三旗
火器營
健銳營
三旗虎槍營
卷七十
兵三
駐防兵制
盛京
吉林
黑龍江
直隸
山東
山西
河南
江南
浙江
福建
廣東
湖廣
四川
陜西
甘肅
伊犁各處駐防
西北各處駐防
卷七十一
兵四
綠營兵制上
直隸
山東
山西
河南
江蘇 安徽 江西
福建 浙江
卷七十二
兵五
綠營兵制下
陜西 甘肅
四川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卷七十三
兵六
藩部兵制
卷七十四
兵七
恩卹
卷七十五
兵八
軍令
卷七十六
兵九
軍政【巡防附】
卷七十七
兵十
教閱【兵籍附】
京營
直省
兵籍
卷七十八
兵十一
軍器
軍器制度
王命旗牌
令箭
盔甲
弓箭
旗纛
皇朝禮器圖式武具
佩刀
火器
火藥
帳房
戰船
卷七十九
兵十二
馬政
卷八十
刑一
刑制一
卷八十一
刑二
刑制二
卷八十二
刑三
刑制三
卷八十三
刑四
詳讞一
卷八十四
刑五
詳讞二
卷八十五
刑六
雜議一
卷八十六
刑七
雜議二
卷八十七
刑八
寬恕
囚繫
卷八十八
刑九
考訊
卷八十九
刑十
赦宥
贖刑
卷九十
州郡一
京師順天府
盛京
興京
直隸省
卷九十一
州郡二
山東省
山西省
河南省
卷九十二
州郡三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卷九十三
州郡四
湖北省
湖南省
卷九十四
州郡五
陝西省
甘肅省
四川省
卷九十五
州郡六
廣東省
廣西省
卷九十六
州郡七
雲南省
貴州省
卷九十七
邊防一
東序畧
東
朝鮮
日本
琉球
卷九十八
邊防二
南序畧
南
安南
暹羅
南掌
港口
東埔寨【尹代瑪附】
宋腒朥【■〈土赤〉仔六崑大呢附】
緬甸
整欠
景海
廣南
葫蘆國
柔佛【丁機奴單呾彭亨附】
亞齊
呂宋
文萊
馬辰
蘇祿
噶喇巴
舊港【麻六甲附】
曼加薩【池悶萬丹思吉港附】
英吉利
千絲臘
荷蘭
法蘭西
瑞國
連國
卷九十九
邊防三
西序畧
西
東布魯特
西布魯特
安集延
塔什罕
拔達克山
博洛爾
愛烏罕
西洋意達里亞
西洋博爾都噶爾亞
卷一百
邊防四
北序畧
北
俄羅斯
左哈薩克
右哈薩克
啟齊玉蘇
烏爾根齊
●緣起
重印十通緣起
我國之古籍,除十三經、二十四史為治學必讀或需經常參考之書外,尚有所謂「三通」,亦學者不時需要查考,案頭常備之書也。三通者,即唐杜佑 【 (字君卿,京兆萬年人,西元七三四─八一二)之「通典」,宋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西元一一○四─一一六○)】 之「通志」,元馬端臨 【 (字貴與,江西樂平人,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三)】 之「文獻通考」。此三書皆為專述典章制度之書,體裁雖各有不同,然題旨則約略相近,各書咸貫串古今,宛若通史,又書名皆著有「通」字,是以有「三通」之稱。北宋初年,宋白嘗有續通典之作,至南宋魏了翁又曾作皇朝通典,宋書成而失傳,魏嘗屬稿而未成書。明代王圻,復獨撰「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卷帙殊稱浩博,而識者譏其蕪陋。逮清高宗乾隆年間,乃特設三通館,除敕武英殿校刊三通統一版本外,復命儒臣踵事增華,依樣撰述「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三書,除增補前書所缺之唐末五代之紀傳典章之外,此續三通專記宋遼金元明五朝之事,故間或有稱之為五朝通典、五朝通志、五朝通考,各書所述均及明代而止。至於清朝三通,最初原係與續三通合而為一,敘事至乾隆二十六年止,其後清帝以清代之文物聲華,邁越前修,不宜附麗前朝,應各獨立,別自成書,乃復命儒臣改作,上起清代開國,下迄乾隆年止,續纂「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獻通考」等,所謂「皇朝三通」 【 (今稱為「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簡稱為清三通)】 ,其最後定本且敘至乾隆五十年乙已(一七八五年)。以上各書合計,乃有「九通」之目。而輓近烏程劉錦藻 【 (字澂如,西元一八六二─一九三四,為民初著名藏書家嘉業堂主人劉承幹之尊翁)】 ,復以一己窮數十年之力,彙集乾隆五十一年以後至宣統三年有清一朝之政典,稱為「皇朝續文獻通考」 【 (如清三通之例,今亦稱為「清朝續文獻通考」)。】 其書初以光緒三十年為限,共三百二十卷,有光緒乙巳(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刊本,辛亥革命之後,復輯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之事蹟,合前書彙為一編,全書共三十門,都四百卷,洋洋大觀,該博無倫,於民國十年排印,至二十二年始告完成。合此書共為「十通」,為中國史學重要之經典著作。
我國之史書,可謂浩如烟埃,其體例亦甚具多樣性,極富變化。大略言之,最早如尚書中之西周書,以言事為主,史家稱之曰「紀事體」。其次孔予作春秋,按年繫月編次,稱之曰「編年體」。逮太史公作史記,其下分本紀、世家、列傳,均係以人物為主,稱之曰「紀傳體」,其下之歷朝正史均屬之。而中國史學,大體即沿著這三種體裁發展。然不論紀傳、編年抑或紀事,所記多側重理亂興衰而略於典章經制,亦即此三體之史學皆係以人物為主之動態歷史。迨唐代宰相杜佑撰述「通典」,上起黃帝,下迄唐代中葉,取五經群史之文,每事以類相從,舉其原始要終,歷代沿革廢置及當時議論萃於一編,庶明會通因仍之道,然其書專述典章制度,是以稱之曰「典」,一般則稱之曰「政書」。這種政書,可說是中國史學之第四種體例。其性質宛如通史。蓋「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非融會錯綜原始要終而推尋之,固未易言也」 【 (文獻通考序)】 ,故三通與續三通,都是通史的體制。清三通則因與前書並行,所以斷代為史,所述僅限於有清一代。唯十通雖為專述典章制度之書。然並非僅限於典章,間亦及理亂與衰之跡,如鄭樵之通志,有帝紀、年譜、宗室傳、列傳、載記、四夷之目。其內容即約取歷代正史之文而為之,舊史之文幾佔全書五分之三,欽定續通志仿之。似此兼有紀傳,故四庫全書歸之別史類;清朝通志則僅有二十略,故與通典、通考等並入政書類。
十通卷跌浩博,常人固艱於翻閱,而所述側重典章制度之沿革,乃屬於靜態之歷史,亦較不易覺查,其趣味殊不若編年紀傳等理亂興衰之引人,其可讀性略少,故治理為尤難。昔江淹有言曰:「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蓋志者,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且志之為書,事必稽古,辭必數典,亦非可以空言立論。所幸各書之作者,若杜君卿、鄭漁仲、馬貴與輩,皆係蓋世通儒,識見宏達,而文辭雅飭,其所著作,釐然有序,清朗可誦。即清代敕撰之續三通與清三通,雖係官修之書,成於眾人之手。唯當時纂修諸儒如齊召南等,博學而頗具史才,故其書大多剪裁得當,燦然可觀,雖部帙龐大,卻甚少冗蔓之病,實清代官修書中之佳者。際今學術範圍日廣,世人尤注重社會科學,十通實為資料之寶庫,且曾經作者整理,井然有序,上下數千年,綱舉目張,一目了然,不致茫無頭緒,就研治社會科學言,其實用之價值似猶在二十五史之上。是此書乃可與二十五史相輔相成,而不宜有所偏廢也,本館既已多次重版百衲本二十四史,今乃亟謀十通之重梓,藉以促進文化,並以應學界之需要。
先是,本館嘗於半世紀前即已景印十通,民國二十四年三月迄二十五年三月陸續刊行於滬上,而與百衲本二十四史之出版約略同時。該書原係與佩文韻府同為萬有文庫第二集之參考書。其後因抗戰發生,致流傳未廣。來臺後,佩文韻府曾多次重印,十通則迄未再版。至十通版本,除晚出之清朝續文獻通考一種外,其他九通均有多種版刻。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敕武英殿刊刻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等三通,是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其後復敕儒臣纂修續三通和皇朝(清)三通,仍由武英殿刊印,合稱「欽定九通」。唯後六書武英殿原刻本每半葉僅有九行,與三通之十行不同,每行亦為二十一字,遇清室則擡頭高一字為二十二字。根據資料統計,乾隆年間武英殿原刊本九通共八九八冊。清代中葉以後各地所刊印之九通,大都係據殿本翻刻,就中以清光緒年間浙江所刊印者為最佳,各書版式一律,每半葉均為九行,行二十一字,且字畫朗潤,甚是美觀。本館之景印本,即係將浙江刊本剪併縮印,版式則改為十六開,每面分上中下三欄,每欄納原本一葉半,計二十七行,每面計納原本四葉有半,計八十一行。原刻本之版心中縫則剪除,每面剪併後加以外框,框外則排印書邊頁碼,而每卷皆從單頁起。至清續文獻通考,景印本分上下兩欄,每欄二十六行,行三十字,係據民國十年初版本景印,每欄當原書一葉。全書之頁碼,分為典、志、考三類,即通典、續通典、清通典等三書合為一類,通志、續通志、清通志三書和通考、續通考、清通考及清續文獻通考,亦復各為一類,其頁碼分別為典頁幾、志頁幾、考頁幾,各書皆不自為起訖,而是按其類別貫串而下。似此安排,殆為便於編製索引而設計者。全書精裝二十巨冊,都二千五百一十四卷,凡二萬一千七百三十八頁,計約二千五百餘萬字。另以四角號碼檢字法及分類詳目編印「十通索引」一百冊,初版於民國二十六年三月。皇皇巨帙,譎麗輝煌,較之二十四史,亦不遑多讓焉。
此次重印,悉照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之印本攝製,其大小裝訂,皆如原式,不稍縮小,字畫秀潤清朗、無損目力,原編「十通索引」,亦一併印出,以便檢索。抑有進者,本館為使十通不徒為學術機關或圖書館插架瀏覽之高文典冊,而期望其能普及於讀書界,故定價特廉。不僅此也,此書之定價雖廉,唯私人研究,擁有其中數種或已敷所需,為應讀者需求,各書特分別零售,讀者可按個人喜好隨意選購。此舉既便讀者,亦符本館推廣文化之至意,區區微忱,想蒙鑒諸!
臺灣商務印書館謹啟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職名
三通館
武英殿修書處
○三通館
總裁
纂修兼總校
纂修兼校對官
滿纂修官
提調官
收掌官
△總裁
經筵日講起居注官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臣)嵇璜
經筵講官吏部尚書管理國子監事務(臣)劉墉
兵部尚書(臣)王杰
經筵講官戶部尚書管理順天府府尹事務(臣)曹文埴
△纂修兼總校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臣)曹仁虎
翰林院侍講(臣)蔡廷衡
翰林院編修(臣)祝德麟
武英殿纂修翰林院編修(臣)陳嗣龍
翰林院編修(臣)黃瀛元
翰林院編修(臣)陳昌齊
翰林院編修(臣)翟槐
△纂修兼校對官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臣)陸伯焜
署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學士(臣)吳璥
翰林院侍講(臣)陳萬青
翰林院編修(臣)勵守謙
翰林院編修(臣)秦泉
翰林院編修(臣)李潢
翰林院編修(臣)余集
翰林院編修革職留任(臣)汪鏞
翰林院編修(臣)王春煦
翰林院編修(臣)徐如澍
翰林院編修(臣)戴均元
翰林院編修(臣)周瓊
翰林院編修(臣)吳錫旗
翰林院編修(臣)程昌期
翰林院編修(臣)甘立猷
翰林院編修(臣)劉汝慕
翰林院編修(臣)秦承業
翰林院編修(臣)俞廷棆
翰林院編修(臣)王受
翰林院編修(臣)盧蔭溥
翰林院編修(臣)萬承風
翰林院編修(臣)茹棻
翰林院編修(臣)邵瑛
文淵閣檢閱內閣中書(臣)顧宗泰
翰林院庶吉士(臣)陳萬全
翰林院庶吉士(臣)王錫奎
翰林院庶吉士(臣)賀賢智
翰林院庶吉士(臣)溫汝适
翰林院庶吉士(臣)崔景儀
翰林院庶吉士(臣)李驥元
翰林院庶吉士(臣)朱依炅
翰林院庶吉士(臣)程嘉謨
原任翰林院侍講候補主事(臣)莊承錢
原任翰林院庶吉士(臣)鄭應元
△滿纂修官
理藩院主事(臣)巴達爾呼
工部筆帖式候補小京官(臣)齡椿
候補筆帖式(臣)嵩年
內閣寫中書(臣)明達
△提調官
內閣侍讀(臣)西精額
文淵閣校理武英殿提調林院檢討(臣)彭元珫
△收掌官
翰林院筆帖式(臣)庫蒙額
翰林院筆帖式(臣)鶴麟
○武英殿修書處
武英殿修書處刊刻
皇朝三通諸臣職名
總理
總裁
提調
校對
監造
△總理
和碩儀親王(臣)永璇
經筵講官太子太師領侍衞內大臣大學土世襲騎都尉(臣)慶桂
△總裁
經筵日講起居注官太子少師大學士世龍雲騎尉(臣)戴衢亨
經筵講官戶部左侍郎兼左翼總兵官(臣)英和
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堂事務署吏部左侍郎(臣)陳希曾
△提調
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臣)吳雲
河南陳州府知府(臣)李振翥
國史館總纂文穎會總纂會典館纂修翰林院編修(臣)陳鴻墀
國史館總纂文穎會纂修功臣館纂修翰林院編修(臣)姚元之
△校對
翰林院編修(臣)朱珔
翰林院編修(臣)徐松
翰林院編修(臣)邵葆鍾
翰林院編修(臣)龔守正
翰林院編修(臣)王澤
翰林院編修(臣)卓秉恬
都察院湖廣道監察御史(臣)趙未彤
翰林院編修(臣)孫爾準
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臣)朱澄
翰林院編修(臣)程家督
翰林院編修(臣)何彤然
翰林院編修(臣)李可瓊
翰林院編修(臣)石葆元
翰林院編修(臣)胡敬
翰林院編修(臣)費丙章
翰林院編修(臣)朱棨
翰林院編修(臣)黃中模
翰林院編修(臣)穆彰阿
翰林院編修(臣)陳傳經
翰林院侍講(臣)恩寍
翰林院編修(臣)謝崧
翰林院編修(臣)熊常錞
翰林院編修(臣)蔣詩
翰林院編修(臣)翟錦觀
翰林院侍讀(臣)覺羅寶興
翰林院編修(臣)彭邦疇
翰林院編修(臣)黃旭
翰林院編修(臣)劉榮黼
翰林院編修(臣)李振庸
翰林院編修(臣)孔傳綸
翰林院編修(臣)俞肯堂
翰林院庶吉士(臣)馬志燮
翰林院庶吉士(臣)黃崇光
舉人(臣)童珖起
拔貢生(臣)王依仁
優貢生(臣)曾芝柎
副貢生(臣)辛炳星
拔貢生(臣)王槃
副貢生(臣)謝寶田
副貢生(臣)陶象珮
拔貢生(臣)唐瀛士
副貢生候選知縣(臣)李炳彥
優貢生(臣)李疇
副貢生(臣)蔡鴻燮
拔貢生(臣)徐開裕
副貢生(臣)萬有千
△監造
內務府坐辦堂郎中兼參領佐領(臣)長申
內務府郎中兼參領佐領(臣)克蒙額
正監造員外郎(臣)永清
副監造副內管領(臣)經文
委署主事(臣)敏謙
六品銜庫掌(臣)和興
掌稿筆帖式(臣)玉廣
庫掌(臣)光裕
委署庫掌(臣)崇文
●皇朝通典總目
食貨典 【 凡十七卷】
卷一至十七
選舉典 【 凡五卷】
卷十八至卷二十二
職官典 【 凡十八卷】
卷二十三至卷四十
禮典 【 凡二十二卷】
卷四十一至卷六十二
樂典 【 凡五卷】
卷六十三至卷六十七
兵典 【 凡十二卷】
卷六十八至卷七十九
刑典 【 凡十卷】
卷八十至卷八十九
州郡典 【 凡七卷】
卷九十至卷九十六
邊防典 【 凡四卷】
卷九十七至卷一百
(臣)等謹按皇朝通典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分門隸事一如杜佑之舊其中條例或革或因于理相通于義有取者今亦無所更易至于古今異宜不可強同如食貨典之榷酤算緡禮典之封禪前朝弊法久已為聖代所除即一例從刪不復更存虛目若兵典首登八旗地理典分省臚列謹遵今制況乎威弧疊式廓昄章東西南朔職貢所圖皇輿所表更非九州舊域所能包舉而八旗創建古所未聞尤宜專門紀述以昭世守不必拘于大刑用甲兵之一語也至杜氏述唐朝掌故與歷代其為一書故皆分綴篇終其文簡略亦體裁所限不得不然今則專勒成編式昭國典當法制修明之世鴻猷善政史不勝書故卷目加繁溢于舊笈且杜氏所採者惟開元禮為詳今則謨烈昭垂各成完帙禮有大清通禮皇朝禮器圖式樂有聖祖御製律呂正義皇上御律呂正義後編刑有大清律例兵有中樞政考地理有皇輿表大清一統志欽定日下舊聞考盛京通志熱河志皇輿西域圖志又有大清會典及則例總其綱領八旗及六部則例具其條目故縷分件繫端委詳明用以昭示萬年又豈杜氏之掇拾殘文合裒成帙者所可同日語哉
皇朝通典總目
●皇朝通典凡例
一杜佑通典八門由食貨以訖邊防本末次第具有條理續通典因之我朝制度典章因革損益盡美盡善載在大清會典者實有以酌時會之宜立質文之準若禮制則有大清通禮皇朝禮器圖式樂制則有聖祖御製律呂正義皇上御製律呂正義後編兵制則八旗兵部有中樞政考刑制則有大清律集解大清律例地理則有皇輿表大清一統志盛京通志熱河志皇輿西域圖志諸書煌煌乎經國之良模足以垂憲萬世今宜以類編次至於八旗則例各部院則例及諸家著述亦並廣為甄采與要提綱務期簡而不遺核而不冘庶足勒為成書傳示永久
一通典紀事之外每雜載議論于選舉職官禮樂刑典諸門為尤多今倣其例凡特頒論旨及臣工奏議有當於振興文治澄敘官方改立科場條規增定武職品級者無不仰奉聖裁下經部議即令刊入現行則例悉於各門依類采入以備攷稽
一通典各門中如錢幣附于食貨馬政附于軍禮今並仍其舊惟諸門細目今昔沿革不同如食貨典榷酤算緡之類禮典封禪之類凡昔有今無者一併從刪
一通典州郡分別九州唐以前之郡縣皆析載于下我朝幅員之廣超越千古非可概執禹迹以論今謹遵本朝之制凡直省新疆各地名之因廢增省悉以見在者登載無庸仍以九州為綱至邊防一門唯載荒外諸國而不及內地沿邊屯戌之政葢以中外一統邊徹敉寍即用列史四裔傳之例分方敘載以表歸向之誠